【術語與委婉詞】
**
同事討論文稿用詞要統一使用「武漢肺炎」還是「新型冠狀病毒」。我的想法很簡單,作為一份面向一般讀者的刊物,我一向主張的用詞原則是「從俗」,因為有效的溝通一定是低門檻的。
除去學術刊物,「避免用術語」幾乎是所有大眾媒體的編輯準則。濫用術語,除了增加讀者的閱讀門檻外,它多少也曝露了寫作者脆弱的內心──對議題的掌握缺乏自信,只得借用術語壯膽,就像一位吹口哨的夜行者。
在我看來,濫用術語都是矯情作做的,而且越是在術語之後堆疊英語原文的人,越是如此──2019新型冠狀病毒(2019 Novel Coronavirus,2019-nCoV)。
英國《經濟學人》的編輯手冊告誡寫作者:兩件事絕不能做──用術語來使本來平常的事顯得重要;用術語來混淆事實,比如說,把「平民傷亡」稱為「附帶損失」(collateral damage)。
嚴格而言,所有的用詞都是政治的,而「用術語來混淆事實」更是赤裸裸地發揮著政治作用;可惜,許多寫作者都習而不察,不加思考,不加批評地使用,從而成為政治實力者的幫凶。
記者借用美國白宮官員的用詞,稱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轟炸屠殺為「中東新秩序的陣痛」;記者借用中共官員的用詞,稱武漢肺炎的防疫是「一場人民的戰爭」……。這類的「委婉詞」讓問題轉移了焦點,將受害者的聲音掩滅,為應該被譴責的人卸責。
喬治‧歐威爾說:委婉詞是語言的「義肢」,它蒼白、無力,抑制了我們的想像,抹去了我們的記憶。
新聞工作者,戒之,慎之!
**
《深度報導寫作》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88881